企業想建廠,沒有場地怎么辦?
在潞城區,“飛地經濟”解煩憂。
一家企業,生產、制造在長治潞城,研發、銷售在浙江金華。
這家企業,名為東陽市東麟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前不久,借助“飛地經濟”模式,該企業落地潞城數智互聯產業園。
今年以來,潞城區大力發展“飛地經濟”,鼓勵開展跨區域合作,強化園區協同配套,招商引資漸開新局。
如何發展“飛地經濟”,潞城區提出,產業園區先行先試。一是優勢互補,探索市場化運營機制;二是凸顯特色,重點招引發展智能制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產業。擁有占地面積40多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和獨棟辦公樓的潞城數智互聯產業園,以及長治食品科技園成為“飛地經濟”的主要承載地。
落地潞城數智互聯產業園的東陽市東麟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其負責人焦彥飛是潞城區翟店人。早些年,他奔赴浙江打拼,后創立東麟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這是一家集智慧燈具和照明燈具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大型企業。
“早就想回鄉發展,一直沒找到合適場地。年初,翟店街道和我溝通接洽時,推介‘飛地經濟’模式,我當即拍板,立即把工廠遷回潞城。”焦彥飛說。
說起落地潞城的原因,焦彥飛坦言:“一是區里營商環境好,潞城數智互聯產業園有落地優惠政策、交通和區位優勢;二是考量到潞城本地人工等成本相對較低;三是想返鄉創業,帶動就業,反哺家鄉。”
企業入駐之初,潞城數智互聯產業園的運營方——長治·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牽頭,成立涵蓋招商、運營、物業、產權方面的項目服務小組,為企業解決用地、用電、用水、用工等問題,實現企業快速高效入場。目前,企業已進入設備進場、調試階段。
作為一種創新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飛地經濟”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通過生產要素的互補和高效利用,實現產業聯動發展。“飛出地”提供項目、技術,“飛入地”提供場地、人力,雙方優勢互補,并非轉移落后產能,而是強調在轉移中提質提能,協同實現跨越式發展,產生“1+1>2”的效益。
“飛”出新天地,“招”來新項目。截至目前,潞城區已謀劃“飛地經濟”招商項目12個,總投資10億元,涵蓋智能制造、食品精深加工等多個領域。
潞城區招商中心主任王曉宇說:“‘飛地經濟’模式在有效破解資源要素瓶頸的同時,充分發揮各產業園區標準化廠房優勢以及獨棟辦公樓招商引資引才作用,實現產業園區與企業雙贏。”
“通過發展‘飛地經濟’,我們還可以引入京津冀地區的高校資源,通過成果轉化促進潞城區乃至整個長治市實現產業轉型。”王曉宇說。
“我們依托中心在全國22個省39個地市的47個運營項目,對產業鏈上的2000多家服務企業進行優選,為潞城招商引資提供精準助力。”長治·中關村信息谷創新中心駐場負責人張凌云說。
“飛地”迎“東風”。潞城區為凝聚全員招商力量,制定出臺《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鼓勵本土企業招商引資上項目獎勵措施》等機制,從經濟部門選調、抽調精兵強將充實招商隊伍,將招商引資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引導資源和力量向招商引資一線匯聚。
當前,在加快發展“飛地經濟”的同時,潞城區正加緊對廠礦等閑置資源進行盤活。“眼下,我們已經排查出100余處閑置資源,這些都可以作為遠期招商項目落地的平臺資源。”王曉宇說。
“地方政府大力發展‘飛地經濟’的決心,讓我們倍增信心。”焦彥飛表示,“后期,公司會逐步把研發部、銷售部遷回長治,市場部留在浙江。實現這些目標,難度不小。但是潞城區有政策、我們有基礎和條件,只要跳一跳可以夠得著。”(長治日報記者 常珍珍 通訊員 孫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