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前瞻規劃、協同發力、接續攻堅,中國創新將在“一張藍圖繪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國受外部沖擊較大的領域之一。然而,芯片產業正靠自主創新加速崛起。去年,我國集成電路出口額超萬億元,創歷史新高。最近,國產芯片再傳捷報:北京大學研制出迄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晶體管;華為一款芯片獲得安全可靠等級測評Ⅱ級認證;外媒報道,中國在“光電融合”領域的專利申請數在2022年以后躍居世界第一;我國成功開發12英寸碳化硅襯底自動化激光剝離技術……
不只是“中國芯”。從人工智能、機器人到創新藥、大飛機,中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穩步邁進。
這背后,既有不畏霸凌、百折不撓的堅定意志,也有雄厚實力和有利條件的堅實支撐,還有堅持獨立自主、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長遠考量。
看制度優勢。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報告顯示,2014年至2023年,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超3.8萬件,居世界第一。中國做對了什么?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此后,從“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到“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再到“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我國持續多年推進相關舉措。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前瞻規劃、協同發力、接續攻堅,中國創新將在“一張藍圖繪到底”中破浪前行。
看市場需求。創新離不開市場空間、需求動力。我國超大規模、富有潛力的內需市場,為抵御外部挑戰提供了強大底氣。幾年前,華為產品遭遇“禁售”風波,海外銷售一度受阻,但我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電子及通信網絡市場,每年僅手機出貨量就有約3億部,國內巨大的手機、通信設備、云服務等需求支撐,幫助企業頂住壓力,實現業績反彈。
看人才成長。今年火爆的杭州“六小龍”,創始人大多出自本土高校。這說明,我國有能力培養世界級的科技人才。經過多年投入,我國已是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人才資源、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基礎教育能力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這為我們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攻克“卡脖子”難題提供了強大保障。
看人心所向。不久前,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報告稱,面對充滿挑戰的全球局勢,合作是應對重大經濟、環境和技術挑戰的必由之路。空中客車與中國伙伴加強技術合作、豐田決定在上海成立研發和生產公司、寶馬與華為“牽手”開發智能應用生態、雷諾在華組建研發中心……盡管個別國家筑起“小院高墻”,但中國創新“朋友圈”卻不斷擴容,這說明,國際科技競爭雖客觀存在,但絕非“零和博弈”,開放合作、互利共贏仍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中國創新壓不倒、打不垮、擋不住,再三印證一個道理,“最根本的是要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保持定力,苦練內功,我們完全有信心和能力化危為機、贏得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