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外國語大學校長秦和認為,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水平民辦高校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不可或缺的支撐。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自始至終都是吉林外國語大學的使命。作為吉林省屬重點大學,吉林外國語大學秉持“一切為了學生成人、成才、成功,使吉外成為中華兒女成才走向世界之橋梁,中外文化合璧之橋梁”的辦學理念,在30年的辦學歷程中,培育了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大學精神和“橋”文化,不斷賦予“會通中外、礪志敦才”的校訓和“會通中外、服務祖國”的橋梁精神新內涵。
“會通中外,服務祖國”的橋梁精神內涵
學校精神是學校文化的精髓,是學校發展的力量源泉。作為一所“以語言之家為家”的外國語大學,立足語言個性化地形成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的工具、傳承文明的載體、增進理解的橋梁。吉林外國語大學的辦學初心,就是致力于外國語這一“橋梁”的精雕細琢。學校“會通中外、服務祖國”的橋梁精神,就是其辦學理念的核心體現,反映了學校在新時代培養國際化人才、促進國際交流、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使命與追求。
“會通中外”:文化主體性與跨文化融合
會通中外的基本要求是堅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其核心是鞏固文化主體性。文化主體性是使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一體化的必要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鞏固文化主體性是形成教育意義上堅定的自我、自覺擔負新時代教育使命的基礎和前提。在國際化辦學治校中樹立文化主體性,就是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放眼世界與中國特色的有機統一,把“中國特色”注入學校建設之“魂”,轉化為以橋梁精神為紐帶的辦學理念。一方面,立足中國國情和教育實際,把辦學特色體現在辦學理念、戰略規劃、發展路徑和體制機制等方面,貫穿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另一方面,又要放眼世界,堅持“會通中外”,在國際化辦學進程中始終堅持文化主體性,既能“放得開”又要“守得住”。學校以全球視野做本土化教育,突破外語人才培養僅關注語言工具屬性的“單向性”思維,要求學生學好外國語,既具備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又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家國情懷,成為能夠面向國際講好中國故事的復合型人才。
作為一所應用型外語類高校,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視發揮語言與文化的橋梁作用。學校在堅守文化主體性的同時,將語言的交際功能和文化的交流屬性相結合,既注重外語語言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又強調對語言背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學校通過對語言素養的培養、跨文化課程的開設和國際交流項目的開展,為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復合型人才提供思路。學校重視學業、學術與學識的互通,強調能力、素養與人格的融合,鼓勵中西學術思想的對話。在學習借鑒世界同類高校先進教育模式、積極吸收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本土化改造,將其轉化為提升辦學水平、推動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著力點和生長點。
“服務祖國”:核心價值與責任擔當
當前,中外文化與價值觀念的交流與碰撞日益增多。唯有政治思想素養過硬的綜合型外語人才,方能在國際舞臺上站穩中國立場、服務國家發展、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
鑒于外語教育環境和條件的特殊性,即更多的文化差異、更多的價值碰撞,吉林外國語大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徹立德樹人全過程,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和價值塑造能力,在未來工作中能與世界各國人民平等對話、交流互鑒。在重視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礎上,學校倡導在響應國家戰略需求和服務地方發展中責任擔當。學生的外向型志愿服務已經成為學校的亮麗名片。上海世博會、北京奧運會、殘奧會以及一年一度的東北亞博覽會、汽博會、農博會、書博會、雕塑展、瓦斯滑雪節等重大活動中,都有吉外學生志愿者的身影。學校通過構建以外語為基礎的“多語種翻譯+語言服務體系”,直接與經管類、傳媒類等專業相對接,形成了服務汽車、會展、旅游、傳媒等多語種專業群,在產教融合中為東北振興、地方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儲備。
青年學生要在講好中國故事、詮釋中國精神中服務祖國,學校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補足精神之“鈣”。使學生在修業過程中做到“四個要”:“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要篤實,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總之,“會通中外,服務祖國”的橋梁精神,要求學校和學生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找到平衡點,為推動文明互鑒注入青春活力。
辦學實踐
對于吉林外國語大學來說,“會通中外,服務祖國”的橋梁精神是辦學治校過程中的實踐創新,體現在學校內涵建設的方方面面。學校的辦學實踐經歷了從“專業立校”到“學科強校”的轉變。進入“學科強校”發展階段以來,專業層面的“平面橋”變成了學科層面的“立交橋”,一體化思維貫穿于內涵建設的全過程,學科專業一體化,學科、學人、學術一體化,學科研究方向、科研攻關方向、人才培養方向一體化,“政產學研用”一體化,“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構建,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等,成為新時代“橋”理念的升級版。正如2025年2月19日秦和校長在接受中國婦女報記者采訪時所講的,“學校堅持開放辦學,搭建本碩博一體化國際立交橋,全要素推動國際化辦學進程,進一步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高校的深度合作,與東歐、東盟、上合組織、阿拉伯國家等開展全面合作。”
引領學科生態圈構建
學校把學科建設作為內涵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系統工程,把優化學科布局、優化學科結構作為提高學科建設水平的切入點,堅持學術型學科為基、專業型學科為用的一體化分層建設理念,堅持學術型學科“創一流”、專業型學科“強特色”分類發展定位,強調學術型學科厚植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在提高自身學理化水平的同時,為專業型學科面向職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理論支撐。而專業型學科通過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力,不斷反哺學術型學科理論創新的養分。學校以“外國語”為核心、以“國際化”和“區域性”為兩翼,圍繞國家涉外戰略、國際傳播重大需求和東北全面振興、吉林省全方位開放全局,建構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引領,以外國語言文學、教育學等學科為核心,以智能科學與技術學科為支撐,促進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同頻共振,推動學術型學科和專業型學科一體化發展。
通過構建“翻譯與國際傳播”“區域國別學”“東北亞國際商貿經濟”“當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話語體系”“中外語言文學與文化比較”等“1+N涉外大語言”學科群,撬動整個學科生態圈的進化升級,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總體規模化發展、“翻譯”“國際中文教育”“教育”等學位點提檔進位、創新性開啟“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打下堅實基礎,從而形成學科建設是“高地”、學術型學科是“高原”、專業型學科是“高峰”的生動局面。
跨學科融合的人才培養架構
學校把語言互通作為跨文化交際的底層架構,在此基礎上將外語人才培養的相關理論與辦學實踐相結合,突破傳統外語院校單一學科壁壘,確立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外向型的外語人才思路。應用型是培養各類人才的共同指向,復合型、外向型人才培養,都需要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和路徑,并在此基礎上根據專業的不同特點加入適應復合型和外向型人才培養的必要內容。經過長期辦學實踐,構建了“外語+新文科”“外語+新工科”“外語+新商科”的交叉學科專業矩陣,形成了“外語+專業”“專業+外語”“雙外語+”和“小語種+英語+專業”等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多語種翻譯+”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已經成為吉林省培養“多語種翻譯+”人才和創新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搖籃。例如,朝鮮語專業與跨境電商深度融合,形成東北亞數字貿易特色方向;德語專業嫁接汽車工程知識模塊,打造面向汽車產業的語言服務人才培養體系。近年來,畢業生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擔任文化使者的比例持續攀升,印證了這種教育理念的成功。
在民辦高等教育同質化競爭加劇的當下,吉林外國語大學的“會通中外,服務祖國”的橋梁精神,在內涵建設中構建起獨特的價值坐標系。學校架設起學科交叉、產教協同、文化共生的辦學體系,開創了民辦高校特色發展的新路徑。當語言學習者成為文化解碼者,當文化解碼者進階為文明對話者,教育的終極價值便在文明共生的維度得以實現。當教育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培養方案,吉林外國語大學正在為民辦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提供新的范式參考,這不僅對整個民辦教育生態具有重要啟示意義,而且為應用型高校發展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