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剛滿12歲的男孩在貴州遵義紅花崗半程馬拉松中跑出1小時17分41秒的成績,引發關注。經過調查發現,該男孩不符合《中國田徑協會路跑賽事管理辦法》明確的半程馬拉松參賽年齡要求。同一日,部分參加橫琴馬拉松的選手反映,通過付費便可在第三方平臺“愛云動”上獲取其他參賽者的照片和視頻,賽事方則表示與“愛云動”沒有合作。在這個馬拉松賽事扎堆舉行的春天,一些不合理、不合規的亂象頻頻引發爭議。
近年來,馬拉松賽事呈現井噴式發展,不僅成為跑步愛好者運動健身、超越自我的重要舞臺,也為帶動地方文旅發展、打造城市形象新名片注入活力。然而,隨著賽事場次和參與人數雙雙激增,主辦方管理不當、賽事保障不力、跑者不文明行為等情況時有發生,甚至滋生了蹭跑代跑、倒賣名額等灰色生意。原本路徑清晰、終點明確的賽事,卻跑出了偏離賽道的“笑話”。
馬拉松提倡全民共享,但同時也是一項嚴肅的體育賽事,嚴謹的賽事組織和規范的競賽規則不容缺位。讓馬拉松賽事跑在“正軌”上,需要賽事主辦方、行業管理者和參賽跑者共同發力。主辦方應認真籌備,評估賽事舉辦地承載能力、合理規劃比賽方案,不宜盲目追求賽事流量而因小失大;相關行業協會應積極引導文明參賽,完善約束機制,加大懲處力度;跑者也要珍惜參賽機會,遵守比賽規則,以文明的姿態展現自身風采。
在馬拉松飛速發展的當下,可怕的不是問題,是對問題的視而不見,甚至包庇縱容。
中國馬拉松賽事的長遠健康發展,既需要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更需要相關方正視問題、直面質疑、有錯就改、立行立改,讓每一次問題的暴露,都成為改進和優化的契機,讓馬拉松朝著正確的方向跑出發展“加速度”。
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長遠謀劃;少一些歪招怪招,多一些專業規范;少一些盲目跟風,多一些真誠熱愛。只有各方共同努力鋪就一條安全、有序、健康、文明的賽道,才能讓馬拉松越跑越快、越跑越好。(海報設計:劉珂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