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文章指出,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最具創新活力的先鋒群體,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在產業結構升級、關鍵技術攻關等領域持續發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在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的“戰場”上,青年科技團隊正以數字技術重塑產業質態。新質生產力強調的是先進生產力的“質態”,而非某個新興產業或傳統產業的“業態”,不能因為某一產業效益低就摒棄,而要通過創新和改革來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效率提升。比如,以傳統農業為例,水稻種植主要依靠人工,每季都需重新犁田、耙田、播種、栽秧,勞動強度大,成本高。而在云南大學農學院有這樣一個青年科學家團隊,他們平均年齡只有35歲。通過長期調查研究,他們成功培育出多年生稻品種,實現了水稻“一次栽種、多次甚至多年收割”,徹底改變傳統水稻“一種一收”種植模式,為當地農業生產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青年科技人才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攻堅戰中,青年科研力量展現出突破“卡脖子”技術的銳氣。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青年科技人才承擔了60%以上的攻關任務,推動我國在5G、高鐵等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與此同時,打造適合青年科技工作者發展的環境也勢在必行。一方面要優化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的體制機制,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優質的科研平臺和機會,保障青年科技工作者工作條件和待遇,促進青年科技人才茁壯成長。另一方面也要健全風險容錯機制,讓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創新、敢創新,在創新過程中沒有后顧之憂,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交匯點,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新質生產力躍遷的核心變量。作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這支創新生力軍必將在攀登科技高峰中綻放青春光芒,讓新質生產力的“火炬”照亮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征程。(作者:薛瑞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