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文章指出,堅持以科技創新需求為牽引,把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突出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而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青年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戰略性人才作為支撐,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形成從拔尖人才、領軍人才到戰略科學家梯隊培養的人才結構,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科技人才。
回望我國科技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廣大青年始終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和突擊隊。比如,在重大科技攻關任務中,一批青年科技人才擔重任、挑大梁,北斗衛星團隊核心人員平均年齡36歲,量子科學團隊平均年齡35歲,中國天眼FAST研發團隊平均年齡30歲……事實證明,廣大青年以建設科技強國為己任,聚焦科技創新,勇攀科技高峰,在創新賽道上不畏艱難、奮力奔跑。
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力的群體。要積極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努力探索形成社會多元力量一體共建、高度貫通的培養體系,以多種形式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一大批能夠適應數字化、智能化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能工巧匠和行業翹楚。要豐富人才評價主體,搭建以用人單位、科研院所和專家學者等為主體的評價隊伍,從產學研結合入手,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四唯”現象,建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實際貢獻為抓手的新評價體系。
科技創新,人才先行。我們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讓青年人才的創造活力形成“百舸爭流”的奔涌態勢。(作者:馬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