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氣清景明。這一傳統節日不僅是祭祖掃墓、寄托哀思的日子,更是黨員干部正心修身、檢視自我的重要契機。清則廉,明則智,正則威,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為政者的精神底色。唯有以“清”立身、以“明”正心、以“正”行事,方能不負“清明”二字的深刻內涵。
“清”為底色,滌蕩心塵守本色。清則無染,廉則無畏。包拯“不持一硯歸”的典故流傳千年,海瑞去世時僅余俸銀八兩、舊衣數件的清廉故事至今令人動容。古人尚且如此,今日黨員干部更應嚴于律己,時常自問自省:可存非分之想?可有逾矩之行?須知清廉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終身堅守的底線。《官箴》有云:“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清正之德,實乃為官之本、立身之基,唯有心如止水、身如凈蓮,才能在紛繁復雜的誘惑中巋然不動、纖塵不染。
“明”為慧眼,洞察秋毫辨真偽。明則能察,智則能斷。當今社會,誘惑披著各種外衣悄然滲透——或假“傳統習俗”之名行奢靡浪費之實,或借“人情往來”之便行利益輸送之實。面對此般情形,黨員干部尤須擦亮雙眼,既要在“青天白日”下守住底線,更要在“暗流涌動”時站穩腳跟,警惕“微腐敗”侵蝕,防止“四風”問題借傳統節日之機死灰復燃。王陽明曾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唯有常懷敬畏之心,明辨是非曲直,才能不被表象迷惑,真正做到心明如鏡、行穩致遠。
“正”為風骨,浩然立身樹標桿。正則不撓,直則不屈。近年來,文明祭掃新風漸成主流:網絡祭掃、鮮花祭祀蔚然成風,“紅色祭掃”讓廉政教育與革命傳統教育相得益彰,黨員干部帶頭簡辦喪事、抵制攀比,以實際行動引領社會風尚。然而必須清醒認識到,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必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正如魏征所言:“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黨員干部既要在大是大非前站穩立場,又要在日常小節上守住底線。唯有將正氣融入日常,讓清廉成為習慣,方能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