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賢者,政之本也。”黨的干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干力量,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鮮明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于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干部。我們黨一直重視干部選拔制度建設,改革開放初期,黨順應時代主題的變化和中心工作的轉移,開啟了干部選拔制度改革的歷程,通過不斷健全干部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制度,把忠于黨、忠于人民的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推動改革開放事業不斷發展,同時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緊扣時代變革中黨和人民的需求,著力破除干部選拔中的難題。20世紀70年代末,世界政治格局及國內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時代和人民呼喚改革,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我們黨將時代需求與黨和人民的需求相結合,以組織人事上的變革為突破口,拉開了黨和國家制度改革的大幕。當時干部選拔制度改革面臨平反冤假錯案和順利實現領導干部新老更替等難題,需要通過重點改革打消廣大干部的思想顧慮,使其更加專注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當陳云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系統地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意見后,大多數與會者強烈響應。這項工作進展迅速,一大批同志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干部隊伍煥發出生機和活力,推動了全黨、全社會的改革熱情。與此同時,黨中央一方面探索設立顧問委員會制度,積極穩妥推進改革;另一方面,抓住順利實現新老干部交替這個關鍵節點,大力選拔中青年干部,推進干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完善干部選拔和培養制度,以順應全方位改革開放的需要。
致力于頂層設計,注重從整體上統籌謀劃干部選拔制度改革。改革開放初期的干部選拔制度改革致力于頂層設計,主要負責同志持續推動,是改革成功的關鍵要素。鄧小平、陳云、葉劍英、胡耀邦等中央領導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十分重視干部選拔工作,特別是在大力選拔優秀中青年干部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鄧小平十分重視制度建設的作用,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將干部選拔工作置于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高度,著力于制度建設。他明確指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關鍵在于“健全干部的選舉、招考、任免、考核、彈劾、輪換制度”。改革開放初期的干部選拔制度改革實踐,堅持馬克思主義干部選拔原則,從總體方針政策的確定,到改革基本路徑的選擇,都是在中央的周密部署和理論界、學術界的積極參與之下進行的,體現出重視制度建設、重視一攬子方案、重視長效機制等鮮明特征。在干部選拔改革中,黨中央將實踐中的強力推動與頂層設計相結合,協同推進干部選拔制度改革與黨和國家領導體制改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983年7月,黨中央召開組織工作座談會,中央組織部《以改革的精神加速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的“四化”建設》報告得到中央批轉,同年10月,中央組織部下發《關于領導班子“四化”建設的八年規劃》《全國干部培訓規劃要點》等重要文件,相關舉措在全國范圍內扎實推進,干部選拔制度改革進入快車道。
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推動中央與地方的良性互動。在改革開放初期干部選拔制度改革的實踐中,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得到尊重,中央與地方實現了有效互動,達到了中央的正確引導和地方的熱烈響應同頻共振的效果。中央組織部提出,“所謂黨管干部,主要指的是黨委要管好黨的干部路線、干部政策的貫徹執行,要嚴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去選人用人,要依靠群眾去發現和識別人才,保證擇優而任,人盡其才”。從干部管理體制上講,本著管少、管活、管好的精神,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實行組織部門統一管理和分部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將干部管理權限適度下放;在實際工作中,區別機關單位和企事業單位不同性質,將組織人事權更多下放至廠礦企業及科研院所、高校,改革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對企業出現招聘、自薦、承包等新生事物加以肯定和引導。伴隨著社會治理理念的更新和對創新的支持,全黨上下煥發出改革的激情,社會力量日益煥發活力,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事業之中,地方和群眾的積極性得以充分發揮,舊的條條框框被打破,新的制度逐漸形成。對于地方和群眾的創新舉措和試驗,黨中央以開放的態度加以熱情支持,激發了地方改革的勇氣,形成了對基層創新有利的社會氛圍,干部選拔制度改革的多種渠道得以擴大,各類智庫的作用得到初步發揮。一方面,黨中央及時總結各地干部選拔制度改革的成功經驗,進行積極宣傳并將之逐漸凝練為黨和國家的決策,使之具有實踐中的普遍價值;另一方面,黨中央從一開始就為干部選拔制度改革明確了方向,確立了基本原則,并對基層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偏差進行及時糾正引導。
將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相結合,發揮干部選拔制度改革的綜合效應。改革開放,思想解放先行。思想解放以及伴隨而來的理論創新在整個國家的改革進程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成為實踐創新的先聲。干部選拔制度改革中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關系十分緊密。黨管干部主要是管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重要干部的推薦及任免的認識,推動了干部管理權限適度下放,為充分發揮黨員群眾在干部選拔中的作用作了理論上的準備,實踐上多種選拔方式也逐漸獲得組織認可。此外,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使干部素質考核及選拔更具科學性、客觀性。中央組織部創辦的《組工通訊》及時將各地的新經驗介紹給各地黨委及組織部門,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干部素質考核、“一推雙考”等各種新的實踐探索層出不窮。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互動還體現在與制度創新的關系之中,既將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成果通過制度化的渠道轉化為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重視制度創新發揮的重要作用,將之運用于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之中。比如,中國特色的公務員制度的探索促進了黨的干部選拔理論的創新、變革和完善。
堅持守正創新,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在干部選拔上,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保持干部的人民公仆本質。我們黨不斷總結歷史經驗,結合不同時代的具體要求,在改革開放初期確立了黨管干部,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注重實績、群眾公認,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等干部選拔任用原則。在干部培育、選拔、管理、使用工作以及干部選拔制度改革中對于中國歷史傳統中諸如民本思想、察舉制、科舉制中的合理成分,加以充分吸收和繼承。在干部選拔中,走群眾路線,但不唯票取人,通過考試選拔公務員,但不唯分數取人,而是在干部選拔改革的實踐中以高度的執政意識、責任意識,結合時代需求在守正中創新,強化黨組織領導和把關作用,完善選人用人制度機制,立足于選拔黨和人民滿意的好干部,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作者:易振龍,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