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的發展水平和治理能效,關乎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戰略的實施,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指出:“要立足縣域產業基礎,注重分工協作,錯位發展、串珠成鏈。”這一重要指示為各地區立足自身實際,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縣域是承上啟下、溝通條塊、連接城鄉的樞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各縣域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文化傳承、生態功能等方面存在差異,是形成獨特比較優勢的客觀基礎,決定了其必須立足自身實際,走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道路。近年來,從陜西柞水的“小木耳”變成“金耳朵”,到浙江樂清深耕電氣產業集群,各地涌現的“一縣一業”“一鄉一特”生動實踐,正是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實現錯位發展的鮮活案例。同時也要看到,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縣域產業特色元素體現不突出,照抄照搬現象比較普遍;有的縣域產業鏈條較短、層次不高,價值創造能力有待提升;中西部地區一些縣域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內生發展動力亟待增強;等等。“錯位發展、串珠成鏈”,正是在深刻洞察縣域發展實際的基礎上提出的,要求各縣域立足差異與比較優勢,科學研判自身功能定位與主攻方向,從而精準施策、揚長補短,破解難題、塑造新優勢。
“錯位發展”的關鍵在于精準把握并充分發揮縣域的比較優勢,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對于縣域而言,“錯位”首先必須深深植根于自身的“家底”,即獨特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等“顯性優勢”以及文化積淀、生態環境、營商環境、社會治理效能等“隱性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土特產”文章,正是點明要善于發掘和利用這種基于本土稟賦的比較優勢,形成“人無我有”的獨特起點。同時,隨著技術進步、市場變化和發展階段的演進,過去的優勢可能減弱,新的機遇窗口不斷開啟。因此,“錯位發展”更需秉持發展眼光和創新思維,不僅要立足當前“有什么”,更要前瞻性謀劃“能發展什么”“應發展什么”,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區域發展格局、城市功能疏解、鄉村全面振興需要和市場前沿,積極培育“人有我優、人優我強、人強我新”的動態比較優勢和競爭勝勢,將潛在優勢有效轉化為產業競爭力與市場效益。比如,農業大縣可對接城市居民對高品質、特色化農產品的需求,發展精深加工和品牌農業;工業強縣可瞄準產業鏈升級方向,推動工業融入區域價值鏈;等等。
“串珠成鏈”是運用系統思維,將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珍珠”(縣域特色產業)有效串聯、協同整合,形成價值倍增的“項鏈”(區域產業集群或經濟帶),將分散的比較優勢凝聚為區域整體競爭優勢。現代經濟競爭呼喚協同,高效發揮比較優勢必然要求突破行政區劃藩籬和市場分割壁壘,在更廣闊空間實現要素自由流動、資源優化配置、產業深度分工與協作。構建跨縣域、跨區域的經濟聯系網絡和發展共同體,既依賴于交通、物流、信息等基礎設施“硬聯通”打通物理脈絡,也要靠協作機制、統一市場、營商環境等“軟環境”提供制度保障。在此基礎上,引導縣域產業向縱深拓展,推動價值鏈延伸、供應鏈穩固、創新鏈激活,并著力培育“鏈主”企業引領、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串珠成鏈”將分散的縣域力量匯聚為區域整體合力,實現從“單打獨斗”到“集群作戰”的轉變,能夠有效破解“低端鎖定”,提升整體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為縣域乃至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持續的動力。
當前,縣域“錯位發展、串珠成鏈”的一個關鍵方向是從要素驅動型轉向創新驅動型發展。為此,必須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高效引導創新要素,也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戰略引導、優化營商環境,并著力破除區域壁壘與體制障礙,為要素順暢流動與高效協同鋪路搭橋。
(作者為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