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滿足公眾的多元需求
重要發現: ·歸屬、自主、勝任作為個體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三者間的滿足情況顯著正相關。公眾基本心理需求總體上得到了基本滿足,其中歸屬需求滿足度最高,自主需求滿足度最低。 ·在不同群體的心理需求滿足情況中,總體心理需求滿足程度與收入水平顯著正相關;伴侶對于基本心理需求滿足有顯著影響;學歷與基本心理需求滿足顯著相關。 ·對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越...
重要發現: ·歸屬、自主、勝任作為個體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三者間的滿足情況顯著正相關。公眾基本心理需求總體上得到了基本滿足,其中歸屬需求滿足度最高,自主需求滿足度最低。 ·在不同群體的心理需求滿足情況中,總體心理需求滿足程度與收入水平顯著正相關;伴侶對于基本心理需求滿足有顯著影響;學歷與基本心理需求滿足顯著相關。 ·對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越...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協同完成基礎設施等(準)公共物品建設與開發的一種模式。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背景下,PPP模式應用將成為(準)公共物品供給的重要舉措。 PPP模式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機場、市政設施等(準)公共設施建設成就令人矚目。然而受制于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資...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農村人口的流動性明顯增強,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人口流向城鎮和城市。與之相對應的,是大量“留守村”的出現。全國婦聯此前的調查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6000多萬,留守婦女5000多萬,留守老人6000多萬,留守人群總計近2億,大約相當于農村總人口的1/3。龐大的留守人口群體形成了眾多的“留守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留守婦女的經...
“留守村”的形成 研究“留守村”的治理始于分析“留守村”的形成原因。工業化、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要素流動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由于歷史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城鄉收入和生活水平差異吸引農村勞動要素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伴隨勞動要素流動,發生家庭遷徙。在實際生活中,流動勞動要素的家庭成員往往不能隨同遷徙。 在發達國家,流動勞動要...
“留守村”的貧困不僅僅表現為收入低下,更表現為社會功能的弱化 留守與貧困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多是生態環境脆弱、資源緊缺和農業生產條件惡劣的地區,因此農業生產的收入很低。同時,這些地區的非農產業發展緩慢,就業機會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希望脫貧致富的農民便只能選擇外出打工。然而貧困地區外出的勞動力多數缺少技術,只能在低端的就業崗位就...
方便機械耕作和農田管理是老人農業的內在需要 當前全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都已經形成了“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的家計模式,這種家計模式被稱之為勞動力再生產模式或家庭再生產模式,也就是說,對于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來說,年輕子女進城務工經商,年老父母留村務農。由此農民家庭收入來源就由之前只有務農收入變成了務農收入加務工收入的兩筆收入之和。農民家庭收入增加了,而...